江南文化新地标精彩亮相
漫步于苏州博物馆西馆内,随处可见阳光在灰色墙面上投射出的斑驳光影。长长的玻璃廊道串联起10个盒子型建筑,呼应了苏州古城水陆并行的格局,将古典幽雅的意境与现代设计感融为一体。
9月底,坐落于江苏苏州狮子山下的苏州博物馆西馆启动试运行,其展陈面积是本馆的4倍,包括苏州历史陈列馆、苏作工艺馆、国际合作馆、书画厅、苏色生活馆和探索体验馆等,展出文物2000余件(套),力图打造一座兼具江南气质与国际视野的文化新地标。
述说吴地悠久历史
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“君到姑苏见,人家尽枕河”,这是很多人对苏州的第一印象。但苏州并不只有温柔秀美的一面,苏博西馆一层的“纯粹江南”通史陈列展现了更丰富、更多面的城市性格。良渚先民手里的泥质黑陶、魏晋名士口中的莼鲈风味、隋唐百姓耳畔的运河桨声、吴门画派笔下的山水清晖……一件件展品从“城、史、人”三个方面连缀起苏州上万年的文化脉络。
苏州历史陈列的策展人李军说,遴选文物有两个标准,一是能体现重大历史事件,二是文物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“吴钩重辉”单元中,一柄青铜剑闪着凛凛寒光,剑身、剑格鎏金,剑首留有镶嵌玉石的残痕。这把吴王余眜剑是目前所见先秦兵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,剑身上75字的铭文涉及寿梦、余祭、余眜3位吴王以及吴越楚之间的3场战争。古兵器背后,多媒体装置上的刀光剑影和金属丝绕制的人物塑像让人想起“专诸刺王僚”“要离刺庆忌”等吴国刺客故事,反映了吴人早期的尚武传统。
千年之后,范仲淹在苏州创办了宋代最早、规模最大的地方官办学府,为苏州的文运昌盛奠定了基础。“府学初开”单元展出了一枚玉龟纽印,白文印面,凿刻篆体“范仲淹印”四字,字体端正舒朗,古拙朴厚。旁边的梅花窗下,展示着一份五色花绫诰卷,这是元祐三年(1088年)宋哲宗任命范仲淹次子范纯仁的“聘书”。这份诰卷为研究北宋官诰制式提供了范本,也是范氏一族人才济济的见证。
展厅里集中展示了苏州地区数十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,如天宝墩汉墓、黑松林三国墓、张家港黄泗浦遗址、太仓樊村泾遗址等。虎丘黑松林地区自1997年以来发掘出多座三国墓葬,极有可能是孙吴王室墓。黑松林墓出土的石兽座插、石案、动态展示的线刻石屏与孙坚孙策墓中出土的石门楣、石花窗等,共同复原出一个东汉三国时期的生活空间。2016年发现的太仓樊村泾遗址,出土了150吨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,数量惊人,填补了苏南地区元代大型遗址的空白。“海丝新证”单元里,青釉八卦纹奁式炉、白釉点褐高足杯等外销瓷器层层排列,实证苏州太仓港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。
在“书画苏州——馆藏历代书画特展”中,苏博镇馆之宝《七君子图》时隔数年再次与观众见面。长卷上,赵天裕、柯九思、赵原、顾安、张绅、吴镇6位元代名家绘制的7幅墨竹图一一铺陈,或蒙茸蓬勃,或刚劲爽利,堪称一部元代墨竹简史。《七君子图》是苏州顾氏过云楼旧藏,从顾家为其所作的考证来看,这件作品自清代以来流传有序,正是江南文脉连绵不断的缩影。
呈现精美苏作工艺
走入二楼“技忆苏州”展厅,透过太湖石形状的镂空隔断,一件清乾隆时期的白玉大象映入眼帘。这是苏博馆藏玉器中的名品,运用浮雕、线刻、立体圆雕等多种技法,将一整块硕大的和田玉籽料雕琢为一头体态肥硕、长鼻翻卷的大象。一名童子攀伏在大象身上,左手拿着树枝,右手拿着菊花,憨态可掬。“戏象”谐音“吉祥”,有“富贵吉祥、太平有象”的美好寓意。
《天工开物》云“良玉虽集京师,工巧则推苏郡”,足见苏州制玉工艺领衔于时,而明代流行的乌骨泥金扇亦以苏州所制为最佳。天青色展墙开出一道月洞门,门内展开一把光彩夺目的明代折扇。它出土于王锡爵夫妇合葬墓中女棺,竹骨纤巧,髹乌漆并施雨金,扇面黑地,上面装饰着大小错落的金色菱形和三角形图案,历经数百年仍熠熠生辉。
苏州制造“凡金银琉璃绮彩锦绣之属,无不极其精巧”,“苏作”成为高品质手作的代名词。苏作工艺馆分为三个部分:“雕玲珑”单元中,陆子冈款玉雕、朱三松款竹雕、顾二娘款端砚等,展现了玉石竹木牙角雕各个门类名家辈出;“琢绮丽”单元中,简约如明式家具,绚丽如桃花坞年画,典雅如紫檀镶金丝鸟笼,体现了苏州人对诗意生活的追求;“绣华彩”单元中,苏绣服饰、缂丝图轴、宋锦纹样,尽显江南织绣的绮丽精巧。
琳琅满目的展品带来视觉上的享受,金银首饰的环佩叮当、丝竹管弦的宛转悠扬,则让展厅中的观众仿佛置身于繁华的古街巷。
“我们特意选择了一些民俗类文物进行展示,它们虽然级别不高,但能生动地反映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和生活状态。”策展人许洁说。一套近代琴鼓丝弦乐器摆件小巧玲珑、宛然若真,以紫翡、碧玉、芙蓉石等材料制作成古琴、琵琶、锣、鼓等24件迷你乐器。这套摆件与虎丘牌红木二胡、三弦等乐器实物相映成趣,展示了苏州发达的民族乐器制作工艺。
苏州乐器制作工艺的发展,与明清时期戏曲盛行不无关系。当时大户人家遇婚丧嫁娶,常请“堂名”即小型清唱戏班到家中,临时搭起舞台奏演昆曲,舞台拆卸后的物件装在箱内,方便肩挑,故称“堂名担”。展厅中有一件民国时期民间艺人制作的红木雕“堂名灯担”,形制似重檐叠楼,装有各色玻璃彩灯,集榫卯、雕刻、簪花等多种工艺于一身。如今,这种“堂名担”存世较少,制作如此精美的更为罕见。
千百年来,苏州工艺薪火相传,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苏作工艺馆除了展示宋元以来的古代艺术珍品,还呈现了不少当代艺术佳作,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喜制作的青玉觚《气》、邢伟中设计的“拙政园”宫扇等,让人感受到匠心的传承与技艺的创新。
发挥寓教于乐功能
国庆假期,苏博西馆的探索体验馆成为孩子们的天堂。馆内营造了一座“漂浮的姑苏城”,双塔、吴门桥、苏州织造府等用滑梯连接起来,孩子们在这里自由穿梭,学苏州方言,听苏州童谣,玩榫卯拼装,赏园林小品。
探索体验馆位于地下一层,面积达4500平方米,是3-12岁孩子们的专属空间。在沙地模拟的考古现场,孩子们化身“小小考古学家”,亲手挖出3D打印的“文物”;在“好奇柜”前,可以看到满墙的动物化石、标本和模型,感受不同学科、不同文明的碰撞。苏博西馆更加突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,通过互动游戏在孩子们心中撒下学习历史、欣赏艺术的种子。
二楼的国际合作馆中,复刻的万神庙穹顶和罗马柱把观众带回西方古典时代。作为开馆特别展,“罗马:城市与帝国”展呈现了大型雕塑、工艺品、绘画、金银饰等267件古罗马文物。这是大英博物馆古罗马藏品在亚洲首次集中展出,此后两馆将围绕“世界文明”这一主线,接连推出系列展览。
“立江南,观世界”是苏州博物馆全新的办馆理念。苏州博物馆党总支书记、常务副馆长谢晓婷介绍,西馆在定位上与本馆错位发展,“本馆位于姑苏区的历史文化街区,聚焦江南文化的展示,而西馆位于高新区,拥有更大的场地去策划原创展览并引进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展览,力求成为世界文化和中国文明的体验中心。”
苏博忠王府馆区内有一架古朴虬劲的紫藤,是400多年前吴门画坛领袖文徵明亲手栽种。2006年,建筑大师贝聿铭以亲手挑选的紫藤嫁接“文藤”,为苏博茶室盖起一片荫翠。而今,一株经过特殊处理的文藤被移入苏博西馆展厅中,与几何形屋顶共同构成一处极具设计感的景观,一脉相承,古意新生。借助全新的场馆平台,苏州博物馆将继续立足自身特色,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。